生活照顧

作者:侯春茹 2016/8/26

脈搏速率是指每分鐘脈搏跳動的次數,簡稱脈率。可測得脈搏的部位包括顳動脈、頸動脈、心尖脈、肱動脈、橈動脈、股動脈、膝膕動脈、脛後動脈、足背動脈等,測量部位依個案的疾病狀況和年齡來選擇。不同年齡的正常脈率如下:

1. 不同年齡的正常脈率

年齡層 正常範圍
胎兒 140 ~ 150次/分
新生兒 130 ~ 140次/分
嬰兒 115 ~ 130次/分
兒童 80 ~ 115次/分
成人 72 ~ 80次/分
老人 60 ~ 70次/分

 

2. 影響脈率的因素

  • Ÿ年齡:年齡愈小,脈率愈快。年齡漸長,脈率下降。

  • Ÿ性別:女性比男性稍快。

  • Ÿ荷爾蒙:腎上腺素和甲狀腺素分泌增加會使脈率增快。

  • Ÿ血壓:血壓下降時,脈率加快。

  • Ÿ體溫:發燒通常導致脈率增加;而體溫過低使脈率減慢。

  • Ÿ情緒:當一個人處於緊張、興奮時,會使脈搏次數增加。

  • Ÿ疼痛:輕度至中度的疼痛,常出現交感神經興奮的反應,使得血壓上升,脈搏與呼吸速率增加;若重度疼痛時,一般出現副交感神經的反應,使得血壓下降,脈搏及呼吸速率減慢。

  • Ÿ運動:運動量增加導致心跳速率增加。運動員在休息狀態下心跳速率比一般人慢。

  • Ÿ食物:某些飲料(如咖啡、茶)或吸菸皆可使脈率增加。

  • Ÿ藥物:某些藥物會影響脈搏次數的變化,例如個案服用毛地黃(一種強心劑)時,可能使脈率變緩,服用藥物前應先測量脈率,注意每分鐘脈率不能小於60次。

3. 評估脈搏的項目

      為個案測量脈率時,除次數之計數外,也應注意脈搏之節律與力量之強弱。評估項目包括:

  • 速率:每分鐘脈搏跳動的次數。

  • Ÿ節律:脈博跳動的間隔情形。正常的脈博節律是規則的,即脈搏的間隔時間是相等的,若有節律不規則之情形出現,例如每次跳動間隔時間長短不一、脈率過快或過慢、或有跳動消失的現象,可稱為心律不整。

  • Ÿ脈量:指心臟收縮時,血液衝擊動脈管壁的力量大小。有些個案由於心跳較強或血量豐富,脈搏極易測得,此種現象稱為洪脈。有些個案因心跳微弱,或出血導致血流量減少,此時脈搏呈現微弱或絲狀之搏動,不易感覺得到,極難以觸診測得,可稱為絲脈,常出現在大出血或臨終病人。

  • 強度:脈搏強度分4個等級。「0」表示無法觸摸到脈搏;「+1」表示脈搏微弱,輕微觸摸的壓力可能導致脈搏消失;「+2」表示脈搏正常;「+3」表示脈搏過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