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照顧

作者:侯春茹 2016/8/26

      體溫(T)、脈搏(P)、呼吸(R)、血壓(BP)」簡稱TPR與BP,四者合稱生命徵象,是人體基本生理功能的表現。若生命徵象任一項發生重大的變化,即表示生命面臨極大的危險,因此照顧者必須了解生命徵象的意義與重要性,進而學習如何觀察並正確地測量和判斷。

生命徵象變化的觀察

      每日測量生命徵象的次數,應視個案的情況而定,照顧者必須了解個案的病史,同時也要培養觀察力。尚未發明任何測量工具前,人類的五官是最重要的辨識工具,因此我們可以先利用眼睛(視診)、皮膚觸摸(觸診)和耳朵(聽診)來評估生命徵象的變化,再進一步利用工具,例如體溫計、血壓計或聽診器,以獲得客觀的數據。以下舉例說明:

  • 體溫:可以觀察皮膚的顏色和用手背觸摸皮膚,例如:若有感染發燒,臉部皮膚會潮紅,皮膚摸起來比正常時較熱;若動脈血流不足,皮膚顏色會比較蒼白,皮膚摸起來會比較冰冷。

  • Ÿ脈博:可以觸摸橈動脈或頸動脈,例如:發燒時,脈搏速率會加快。

  • 呼吸:可以用眼睛觀察個案的姿勢、胸腹部起伏的規律性和對稱性、呼吸聲音、呼吸用力等等,例如:心臟衰竭的病人,在平躺時會有呼吸困難的現象,因此姿勢必須採端坐呼吸;發燒的病人,呼吸速率可能會加快;呼吸道有分泌物(痰),可以聽到像吹泡泡或打呼的聲音。

  • Ÿ血壓:可以觀察皮膚的顏色和姿勢,例如:高血壓時,臉部皮膚可能會潮紅,個案可能會主訴頭暈、頭痛等;姿位性低血壓患者在姿勢變化時會出現頭暈的現象,可能會跌倒。

 

生命徵象的測量

進階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