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慈容)
高齡化社會來臨,失智症患者隨之逐年增加,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統計,平均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而衛福部在2011年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所作的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台灣65歲以上的長輩每12人即有1人失智,80歲以上,每5人即有1人失智,由此可見,不論是全球或台,失智人口都呈現快速上升,是值得大家重視的議題。失智症並非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症候群),他的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在臨床評估診斷上,可從認知功能障礙、日常功能退化及精神症狀三方面著手,將認知功能障礙症分成四大類型:(一)阿茲海默型是最常見的類型,主要特徵為記憶力衰退。(二)血管型失智症:主要是和血管的病變有關,病程呈現階梯式或波動式,漸進變壞的過程,通常有局部神經症狀。(三)路易氏體失智症:類巴金森氏症狀,肢體僵硬、手抖、走路不穩、容易莫名跌倒,有波動的認知功能變化和視幻覺。(四)額顳葉型失智症:是發病年齡較早的一種類型,早期就會出現性格變化和行為控制力的喪失,語言出現障礙,表達困難、命名困難。
(文:林慈容)
所謂輔具是指可以幫助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就學、就醫方面更獨立、方便、安全的工具,同時也能幫助照護者更輕鬆地照顧個案的工具。因此需要輔具的人包括身心障礙者、銀髮族或是暫時性的疾病導致日常生活不便,甚至無法獨立自主的人。
輔具的發展與應用最早源自於戰爭,為了協助肢體損傷的士官兵,回復生活而開啟的技術,剛開始使用在航太軍事上,而後才擴展運用到醫療和民生方面。台灣輔具的發展在民國80年初身心障礙法制定,相關的議題受到關注而有很大的進展。民國90年國科會在台南市無障礙福利之家成立南區輔具研發中心,由成功大學醫工系研究團隊進駐,先從中重度腦性麻痺患者的輔具服務做起,五年計劃結束後,研究團隊成立社團法人台灣身心障礙者福祉協會,轉而進入社區繼續提供服務。一路參與的團隊成員邱毓賢和侯春茹博士,從服務的經驗中,發現閒置回收的輔具太多,不知如何處理等問題,於是號召理念相同的專業人士,繼續提供相關服務,希望讓更多需要輔具的人,可以得到適切的服務。
輔具的類型大略可成為兩種:(一)日常生活基本或個人日常生活所需,例如洗澡、進食、穿脫衣褲等的輔具。(二)工具性日常生活:與環境有互動的活動所需,例如家務處理、烹調與清潔、社區移動、購物等的輔具。如何正確的選擇輔具:(一)全面性考量使用者的特性、需求及目的。(二)考量輔具的特性及使用情境與環境。(三)遵守正確的使用方式及潛在危機。(四)適當的練習。(五)注意保養及定期追蹤輔具的使用情形。因此輔具的服務從評估→提供→調整→追蹤,是需要專業團隊的協助,才能使輔具達到最佳成效。隨著高齡化的社會,照護人力不足以因應快速發展的高齡人口,科技輔具的導入不但能夠減輕照顧者壓力,更讓受照顧者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雖然因為老年人身心功能的變化與疾病造成整體功能下降,許多高齡者因此放棄既有的生活型態,但只要能夠接受並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一樣能夠獨立自主的生活。所以政府必須有一套完善的系統,滿足民眾輔具所需,才能達到提升照顧效率與促進長照品質的目標。
(文:林慈容)
臺南市照護科技與福祉促進協會,執行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分署110年度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打造照福跨齡樂活小棧」計劃,持續推廣健康促進、腦力活化相關服務,繼日前在悠悠家園開元日照中心陸續進行心理衛教及智慧電子樂活遊戲推廣等三場活動後,接著在110年4月23日辦理第四場次復健衛教活動,邀請開元寺慈愛醫院的物理治療師林冠州講解「常見的手腳傷害與居家保健」教導50位長者如何舒緩手腳的疼痛,達到預防保健的效果。
林冠州物理治療師說明:(一)常見的手部問題-媽媽手,症狀是使用腕部或手部工作時會疼痛,尤其用力握住物品或扭轉腕部時疼痛加劇,預防方式避免常使用手腕動作,以手肘大關節動作替代,並可作外展姆長肌和伸姆短肌的伸展動作。(二)常見的手肘問題,可分成網球肘和高爾夫球肘兩種,發生原因都是前臂肌肉力量不足應付日常所需,手肘的軟組織受到重複性的輕微創傷,過度使用手腕或前臂肌肉,以致勞損等等,差別是施力點的位置不同,受傷的位置也不同,網球肘發生的部位是在肘的肱上髁外側頂點,高爾夫球肘則在肱上髁內側。預防方式勿長時間重複使用或過度運動,運動或勞動前做好手肘手腕的暖身操,手提重物注意手腕姿勢,盡量使用推車,少用提籃,婦女抱小孩時間勿過長,因工作所引起的網球肘應立即減少工作量,以免病情惡化,必要時須佩帶護肘。在可以忍受疼痛的範圍,可以從事溫和的深層摩擦按摩,可貼肌效貼布,以達止痛放鬆促進循環的效果。
另外林冠州物理治療師也分別介紹五十肩,足底筋膜炎,退化性關節炎的病因、症狀和治療方式,教導並帶領長者練習做復健動作,強調預防重於治療,平日就可以做些保健動作,增強肌肉筋骨耐力,減少傷害疼痛。聽完治療師的示範與說明,開元日照中心的長者也針對自己的身體狀況,踴躍發言詢問,另外照福會常務理事洪毓蔚及多元進用人員也都全程參與,活動歷時一個多小時結束。
(文:林慈容)
持續推廣健康促進,腦力活化相關服務,臺南市照護科技與福祉促進協會執行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分署110年度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打造照福跨齡樂活小棧」計劃,第三場系列活動於4月27上午來到東光社區關懷據點辦理,內容包括心理衛教及智慧電子遊戲體驗,邀請國軍高雄總醫院屏東分院,臨床心理師王宥予以「活力老化-強化反應力及注意力」為題,教導30多位長者如何預防失智、延緩老化,並透過互動電腦遊戲,提升長者身心靈健康。
王宥與心理師以輕鬆互動的方式說明:「老化的過程會經歷記憶、感官、決策、情緒能力的轉變,其中長感到胸悶、肩頸痠痛、失眠、憂鬱等情緒的轉變,也會影響老化的程度。而常見的認知功能障礙可分為阿茲海默症、血管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及額顳葉型失智症四種。」聽取心理師的解說,東光社區的長者們相當關心這個議題,有人認真的做筆記,有人舉手發問:「如何預防罹患失智症?」心理師答覆說明:「要減少三高、抽菸、頭部外傷、憂鬱等危險因子,多動腦、運動、增加社會互動,維持健康體重、採地中海飲食,才能減少罹患失智症的機會」。同時心理師也肯定東光社區的長輩,願意走出家門參與社區活動,就是預防失智最好的方式。
演講後,照福會多元進用人員便陸續邀請30多位長者體驗"打地鼠”及”踢足球”電腦遊戲,東光社區關懷據點劉金幸主任和志工們也親自試玩,這套由台中榮民總醫院嘉義分院、南臺科技大學、和長榮大學跨域研究團隊,多元協力研發的智慧電子遊戲系統。現場有陪伴的家屬肯定電腦遊戲的功能,進而詢問可否於家中安裝,出席參與活動的照福會常務理事洪毓蔚答覆表示:以往在推廣中經常面臨社區和機構詢問相同問題,未來照福會考慮研發一套設置機制,滿足需求,方便更多長者使用,藉由遊戲初步的觀察,增加照顧者或陪伴者對長者的認知與了解,健康的長者透過玩遊戲多動手、動腦與人群互動,可延緩老化,增加身心靈健康,達到推廣智慧電子遊戲系統的目標。
(文:林慈容)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難免會發生一些小意外,例如異物侵入眼、耳、鼻、口,甚至像暈倒或中風等難以預料的急症,如果沒有妥善緊急處理,不但傷害身體,嚴重的短時間內還會危害到生命,因此我們有必要學習急救的常識和技巧,除了可減輕傷害,更可增加生命存活的機會,避免遺憾發生。
外物侵入眼、耳、鼻、口的處理方式:(一)眼睛:用自來水清洗,恐怕有微小感染的風險,最好用生理食鹽水洗異物眼;(二)耳朵:若是水入耳,可將頭側向入水的耳朵,跳一跳用棉花棒沾乾;若是昆蟲入耳,可用燈光照射,引出昆蟲,滴入沙拉油或橄欖油入外耳道,將蟲窒息,若昆蟲無法流出,則應立即送醫。(三)鼻子:容易取出的物品可揉鼻子,讓異物流出,若物品太硬則要送醫。(四)口:魚刺鯁入咽喉,不要吞飯或喝醋,可試行咳出或夾出,否則送醫。若是呼吸道有異物梗塞,患者仍有呼吸,要趕快撥打119,鼓勵患者咳嗽,避免拍打其背部,不能給他喝水,可用哈姆立克法來進行急救,站在患者背後,腳成弓箭步,雙手環抱,一手握拳,拳眼抵住患者劍突下方,用另一隻手抓住拳頭,用力往內、往上推,頻率約一秒一次,直到患者吐出異物或發覺患者失去意識為止。
另外像暈倒是因為腦部血液暫時供應不足的反應,會出現意識不清、臉色蒼白、呼吸淺、脈搏弱等症狀,處理方式:腳抬高、移到通風處、解開束縛,若呼吸困難,採半坐半臥,嚴重要送醫。其次中風,一般45歲以上男人、55歲以上的女性,有慢性疾病、肥胖、缺乏運動、嗜喝咖啡、高膽固醇、高鹽飲食、抽菸喝酒的人較容易中風,但中風並不是老人的專利,若發現患者走路不穩、視力模糊、突然臉部及嘴角歪斜、單側手腳無力、口齒不清、只要有其中一項突然發生,就有可能是中風,碰到中風患者要臨危不亂,把握黃金三小時內送到醫院。當腦部細胞在缺氧4~6分鐘內,就會產生不可逆的損傷甚至死亡,當患者呼吸心跳停止,可用CPR+AED來處理,也就是心肺復甦術和自動電擊器;步驟口訣”叫叫CABD”-叫醒患者、評估意識、打119求救、壓胸維持循環、打開呼吸道、吹氣維持呼吸(目前因有新冠狀病毒疫情,這個動作可以不做),直接進行自動電擊器電擊。
具備急救的常識和技巧,不但能自救也可救人,政府相關單位應透過各個管道,普遍教導民眾學習應用,才能降低國人意外傷亡,維護健康安全,避免遺憾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