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慈容)
高齡化社會來臨,失智症患者隨之逐年增加,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統計,平均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而衛福部在2011年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所作的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台灣65歲以上的長輩每12人即有1人失智,80歲以上,每5人即有1人失智,由此可見,不論是全球或台,失智人口都呈現快速上升,是值得大家重視的議題。失智症並非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症候群),他的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在臨床評估診斷上,可從認知功能障礙、日常功能退化及精神症狀三方面著手,將認知功能障礙症分成四大類型:(一)阿茲海默型是最常見的類型,主要特徵為記憶力衰退。(二)血管型失智症:主要是和血管的病變有關,病程呈現階梯式或波動式,漸進變壞的過程,通常有局部神經症狀。(三)路易氏體失智症:類巴金森氏症狀,肢體僵硬、手抖、走路不穩、容易莫名跌倒,有波動的認知功能變化和視幻覺。(四)額顳葉型失智症:是發病年齡較早的一種類型,早期就會出現性格變化和行為控制力的喪失,語言出現障礙,表達困難、命名困難。
另外老年人也容易罹患憂鬱症,特別是獨居、社會功能退化,身體有疾病的長者更具有危險因子,較常會有情緒的困擾,包括在言語上表現出想死的念頭,心情覺得絕望、無助、孤寂,在行為上有明顯的改變,甚至有些自殺會留下遺書,要求原諒或譴責別人。當面對憂鬱患者,除了要以真誠和尊重的態度取得信任,透過聆聽問頭聽取對方主要的問題,進一步釐清問題的性質和相關的特點,同時也要鼓勵長者遠離憂鬱,包括遵循醫師指示服藥,定期作身體與心理的健康檢查,好好地照顧自己,做些讓自己快樂或覺得自己有用的事情,例如旅遊或當志工,另外持續地運動,認識新朋友,把自己的家佈置得舒適,讓自己每天都生活得很快樂,這些都是遠離老年憂鬱的法寶。
隨著老年人口比率不斷攀升,老年人所伴隨的相關疾病也日漸受到重視,最常見的失智、憂鬱、譫妄等疾病,往往造成老年人在短時間內功能衰退,除了導致老人自我照顧能力受損外,也給予照顧者很大的負擔,並增加照護上的困難即提高醫療成本支出,因此我們應加強提早預防失智憂鬱的觀念,以維護長者身心健康、減輕家庭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