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慈容)
所謂輔具是指可以幫助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就學、就醫方面更獨立、方便、安全的工具,同時也能幫助照護者更輕鬆地照顧個案的工具。因此需要輔具的人包括身心障礙者、銀髮族或是暫時性的疾病導致日常生活不便,甚至無法獨立自主的人。
輔具的發展與應用最早源自於戰爭,為了協助肢體損傷的士官兵,回復生活而開啟的技術,剛開始使用在航太軍事上,而後才擴展運用到醫療和民生方面。台灣輔具的發展在民國80年初身心障礙法制定,相關的議題受到關注而有很大的進展。民國90年國科會在台南市無障礙福利之家成立南區輔具研發中心,由成功大學醫工系研究團隊進駐,先從中重度腦性麻痺患者的輔具服務做起,五年計劃結束後,研究團隊成立社團法人台灣身心障礙者福祉協會,轉而進入社區繼續提供服務。一路參與的團隊成員邱毓賢和侯春茹博士,從服務的經驗中,發現閒置回收的輔具太多,不知如何處理等問題,於是號召理念相同的專業人士,繼續提供相關服務,希望讓更多需要輔具的人,可以得到適切的服務。
輔具的類型大略可成為兩種:(一)日常生活基本或個人日常生活所需,例如洗澡、進食、穿脫衣褲等的輔具。(二)工具性日常生活:與環境有互動的活動所需,例如家務處理、烹調與清潔、社區移動、購物等的輔具。如何正確的選擇輔具:(一)全面性考量使用者的特性、需求及目的。(二)考量輔具的特性及使用情境與環境。(三)遵守正確的使用方式及潛在危機。(四)適當的練習。(五)注意保養及定期追蹤輔具的使用情形。因此輔具的服務從評估→提供→調整→追蹤,是需要專業團隊的協助,才能使輔具達到最佳成效。隨著高齡化的社會,照護人力不足以因應快速發展的高齡人口,科技輔具的導入不但能夠減輕照顧者壓力,更讓受照顧者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雖然因為老年人身心功能的變化與疾病造成整體功能下降,許多高齡者因此放棄既有的生活型態,但只要能夠接受並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一樣能夠獨立自主的生活。所以政府必須有一套完善的系統,滿足民眾輔具所需,才能達到提升照顧效率與促進長照品質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