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慈容)
日常生活中難免會發生一些意外傷害,若能具備基本的護理常識,不但能減輕傷口疼痛、降低傷害程度,也有助於早日恢復健康,因此具備基本的護理常識和藥品器材的準備是維護家庭安全、身體健康必要的工作,為此,本協會與白永恩神父基金會附設恩典工坊共同舉行一場次日常生活護理課程,邀請南臺科技大學衛生保健組張琇斐護理師蒞臨指導,針對傷口消毒、包紮、用藥知識、一般疾病處理(例如癲癇、發燒、熱傷害、中暑)提供相關知識宣導,提升工作人員及學員的相關應變能力。
其中就一般外傷而言,較易發生的現象有擦傷、燙傷與扭拉傷。擦傷處理的步驟:洗、清、塗、蓋,雙手先洗乾淨,再用棉花棒沾生理食鹽水或煮過的開水清潔傷口,再擦上抗生藥膏,擦拭方式由內而外,不可來回擦拭,以免感染,再蓋上無菌紗布,最後以膠帶固定。另外燙傷的處理五步驟:沖、脫、泡、蓋、送,以冷水沖患部,若面積較大要將外面衣服剪開,將患部泡在冷水中降溫,若有水泡不宜刺破,以免感染,再將患者蓋上保暖衣物,立刻送醫。
其次就一般疾病的護理,台灣天氣炎熱易發生熱傷害,熱傷害可分輕度的熱痙攣、中度的熱衰竭及重度的熱中暑三個種類,輕度的症狀會有流汗、肌肉抽筋,中度的症狀則會臉色蒼白、心跳快、頭暈頭痛、大量流汗,若已經意識不清就是熱中暑的現象,死亡機率30%-80%,熱傷害若無緊急且適當的處理,會造成多重器官衰竭,所以要特別注意,預防熱傷害的方式:不要在日正當中活動,可戴帽子、太陽眼鏡遮陽、擦防曬乳、穿涼爽衣服及多喝水。另外若體溫達37.5度以上,感到昏昏欲睡、呼吸急促、食慾不振、身體顫抖就是有發燒現象,應該要多喝水降溫,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休息、泡溫水澡、就醫並聽從指示。
而用藥的基本常識應遵從醫師囑咐規則服藥、核對藥袋姓名、藥物名稱、劑量、途徑和時間,配白開水,不可與葡萄柚汁、牛奶、茶、果汁、咖啡、酒精飲料搭配服用,服藥後若有不適或過敏,應立即停藥就醫。這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易發生的意外傷害,只要我們學習正確的護理知識,相信必能減少傷害的影響,維護生活安全與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