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具資訊

作者:汪珮容 2016/6/29

護具使用方式

在活動的時候才穿戴,間歇性使用。建議每兩個小時要休息十分鐘。舉例來說外出行走時才穿上護膝,狀況好時則拿下,不要一直依賴護膝,才有機會訓練肌肉。

功能性愈強的護具,保護支持效果愈好,相對的影響活動的範圍也愈大,反而用久了會減少鍛鍊肌肉的機會。

下肢

護膝

適用對象:包含膝關節扭傷、肌肉或韌帶拉傷、肌腱發炎、半月板磨損或撕裂、退化性或風濕性關節炎等。

鬆緊度:以皮膚不起紅點、不起勒痕為主,特別是老年人可能血液循環比較不好,或者本身下肢比較容易腫脹,就要特別留意。如果太緊的話,壓迫的部位可能出現微癢,就應該要放鬆停止使用。

種類:套筒、包覆式的護膝,具有保暖、支撐的效果,但對膝蓋前方的骨頭臏骨壓迫較大。而前面有鏤空設計的護膝,則能讓膝蓋露出來,對髕骨壓迫較小,適合常做蹲站動作、或經常彎曲膝蓋的使用者。還有一種是兩旁有加強護條的護膝,能保護膝蓋左右兩側。

護踝

適用對象:包含踝關節扭傷、肌肉或韌帶拉傷、肌腱發炎、跟腱滑囊炎、關節無力或不穩、退化性或風濕性關節炎。

居家型護踝為套筒式,主要讓關節受壓均勻與減緩腫脹。

自黏式護踝可限制關節活動範圍,維持活動或行走時正常的角度與穩定性,預防二次傷害。

上肢

護肘

適用對象:包含肘關節周圍及附近肌肉或韌帶拉傷、網球肘、高爾夫球肘、鷹嘴滑囊炎等。

居家型護肘為套筒式,主要做關節全面性的保護。

附加氣墊或矽膠墊的自黏式護肘為加強肌肉局部加壓效果,適用於網球肘、高爾夫球肘。

護腕

適用對象:包含腕隧道症候群媽媽手、扭傷或拉傷、退化性或風濕性關節炎。請根據疼痛位置與症狀選擇適合的型式。以腕隧道症候群為例要選擇手掌連手腕有支條的型式。媽媽手要選擇大拇指側有有支條的型式。

護腰:請見「護腰如何使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