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福資訊

作者:議事槌 2016/12/23

今年適逢大型財團法人老人福利機構評鑑,每三年一次,對於衛福部與機構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大事。評鑑固然有其存在之必要性,然而參與過評鑑的委員與機構人員都曉得評鑑實際上與其理想狀態有落差,評鑑究竟是為評鑑而評鑑,還是為了替長輩的品質著想才評鑑?

評鑑須提供的表單多如牛毛,譬如:體溫紀錄表、機構內教育訓練簽到表、機構排班表、機構與住民契約、護理紀錄表、個案紀錄表…等,機構人員被迫加班處理許多文書作業,大型機構或許能夠多聘請行政人員協助資料整理,但小型機構若沒有多餘的預算,就必須硬著頭皮請機構護理人員或社工加班幫忙補齊資料。就應用面而言,評鑑委員須要透過機構評時所作的紀錄,逐一檢查,從表單中抓出問題點,再配合與住民互動或口頭詢問來相互對照表單之內容。被行政表單淹沒的評鑑,在實際面上,機構若是平時未將表單資料建立正確,到了評鑑當年就必須用「回想」的方式加工整整三年的表單數據與內容,造成資料有誤的情形並不少見。

為評鑑而評鑑。評鑑的目的是希望藉由評鑑分級化機構之優劣,藉由評鑑讓機構注意到許多自己常常忽略的照顧品質可能正因為專心計較於每日的成本計算而漸漸流失;藉由評鑑讓政府建立一套檢查機制,盡量維持各機構間的品質,以維護長輩權益。然而,只要有評鑑自然而然會有許多「為應付而形式化的偷吃步」出現。機構有其經營方法,須顧及營利成本固然合理,但在實地評鑑過程中,確實不難發現為數不少的機構因為節省成本、人力不足或設備不佳的情況下犧牲了長輩的生活品質,導致跌倒發生率、尿管感染、壓瘡盛行率以及體重下降的數據居高不下。而細究其原因不難發現:

  1. 跌倒發生可能是因為給水時間不適當或用藥不正確,導致長輩經常四肢無力或頭暈或經常於夜間上廁所,又剛好無充足人力看顧而導致意外發生;

  2. 尿管感染或許是因為不常更換或清洗尿管;

  3. 壓瘡的發生或許是因為照顧者未確實做好翻身拍背;

  4. 體重下降可能是因為營養不足加上「偶爾」巡診的醫師、兼職藥師認為長輩排泄不佳,因而開了一堆軟便劑使長輩吃進去的東西無法吸收,以致吸收本來就緩慢的腸胃無法獲取足夠的養分。

評鑑時間急促。評鑑委員到機構的時間總共為三小時,六個委員一共有百多項指標需要逐一檢查,還需翻閱三年間機構的表單,並在實地環境走訪時適時給予教導及建議,並經由詢問方式達到發現機構真實照護情況的優缺點。委員必須聚精會神於任何可能危害長輩居住舒適或安全的情況,提點機構人員必須留心或是稍做調整。

機構現況必須被看見、長輩現況必須被了解、政府介入必須實質有效,評鑑的方式及內容透過每一年評鑑後的指標修訂會做些微的研商修改,為的是希望評鑑能夠真實呈現機構問題、解決機構問題,並提供長者一個充分受照顧的環境。若政府、委員及機構三方都能理解評鑑的真實目的,或許能多體諒他方的難處,把長輩的需求放到第一位,才能真正有效落實評鑑的真義。

(編者按:筆者參與2016年長照機構評鑑,分享評鑑中所見問題)